第二百五十三章 推恩令(上) (第2/2页)
如果在前朝的环境还可,毕竟民间铜钱已经能满足需要,但是随着资本的发展,大量金钱来往,用铜钱绝对不足,金银需求日益增长
其实纸币已经在民间出现,这就是各个钱庄的银票,就是为了应对这事,方信仔细想了想,知道这事不能现在推行,就说着:“这事重大,却不是一时一日的事,再议罢——你的折子,内阁已经讨论过了,先生还有什么意见没有?”
“回皇上,折子是老臣上的,又经过内阁讨论,臣要说的话,都已经完备,还请皇上明见之!”秦浩中回答的说着。
“那就好……这件事重大,朕独力都撑不住,必须先生和内阁合力才行,朕寄厚望于你!”方信说完这个,许久不作声,目光幽幽。
片刻之后,才又说着:“先生你可知道,七月十七日到现在,朕才批了?”
“皇上,这事重大,本应该多议议!”秦浩中说着。
“你这是体惜朕,但是你为首相,总理阴阳,朕却不能不告诉你,这些日子来,朕对各地军将进行了一次调查,什么人应该进,什么人应该退,都心里有数了,明日就会一批批下旨而下,别的不说,侍卫十二卫朕就要调整一下,朕刚才就下旨,任高世明为三品侍卫大臣统领——你说,九门提督和三大营主事人选,还需要动吗?”
这段话一出,秦浩中立刻冷汗渗出,皇帝既然防备到了这种地步,一步步调整帝都军事,他不由字字斟酌的说着:“九门提督蔡彤翠,一向忠于皇上,与诸侯家并无多少来往,还是可以信任。”
“至于三大营田凌、方雁、房锦雨,依老臣看,观望有之,但是要是密谋造反,万万不敢,毕竟皇上并无失德之处,帝三大营又是朝廷主力,都是历代军户,不会跟着。”
“嗯……先生把事说得明白。那朕就放心了!”方信虽然有着打算,但是却也不会完全说出,见他如此说,就一笑,取出了那个折子,取出朱笔,上批:“准奏!”
就这二个字,顿时定了乾坤,方信说着:“把折子拿下,内阁立刻拟旨上来,朕阅后无误,就颁圣旨,以示天下!”
“吾皇万岁!”秦浩中匍伏跪下:“老臣遵旨!”
秦浩中拿着折子快速而下,方信起步,凝神思考着,这次为什么拖到现在,当然是军事上未雨绸缪,但是实际上,也是逼着士大夫表态
如果在士大夫没有和贵族划清界限时,就出此诏,实是愚不可及,那是方信一人承担,现在这种情况,反而是士大夫跳出来,皇帝反而转暗了。
贵族阶级在经济上很强大,但是一直被限制着不能直接控制军队和行政
因此只要皇帝和士大夫真正联手,彼此并无退路,那贵族还是不能反抗大势的,若有,也是螳臂当车了
但是方信的意思,却不是单纯的削弱贵族阶级
事实上,他考虑的是能量迁移
六百家的产业,变成六千家产业,别的不说,就单是收税,朝廷就能获利多少?稍过几年,起码也有上亿银圆吧,这还罢了,这产业分割,制造了六千家中型产业公司,就终于和普通小作坊小工厂连接了,能量就发生迁移了,这迁移才是真正的社会晋升之道,不知可多容纳多少普通工人来工作?
以及无形中,使多少产业、技术、人员、资金,开始流向社会中下层
不单是贵族子弟,社会上,凡是有产业的人,都要享受这待遇才行,这多了,爵位也就不值钱了,何必拼命想办法削之呢?
不过这时机,还要把握好,必须等六百家变成六千家,分割成功,再也无法扭转时,再出平民按产授爵令才可。
议事殿中,空旷寂静,只有方信一人度步思考
望向玻璃,又下得秋雨,打在了玻璃上,水珠流下,真是高处不胜寒……方信略有一丝失神,怔了一会,才哑然失笑。
圣旨草拟在内阁(方信自己当然也可亲笔手喻),这圣旨怎么样写,其实早已经准备好了,就等皇帝批准了,因此稍过片刻,就听见了脚步声
“皇上,臣等奉上。”不但是秦浩中,内阁诸大臣,都来了。
一卷圣旨贡上,方信拿来,仔细读过,点了点头,就在最后写上二个字:钦此!
这表示皇帝同意了,又令的说:“取玉玺来!”
这事重大,必须用传国玉玺,有专门的掌印太监上前,请出玉玺,方信取来,上了印,端端正正的盖了上去
继元二年九月六日,方信下达推恩令,颁布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