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一十五章刘裕代晋 (第2/2页)
除太子刘义符外,加封次子刘义真为庐陵王,三子刘义陵为宜都王,四子刘义康为彭城王,五子刘义恭为江夏王,六子刘义宣为南郡王,七子刘义季为衡阳王。
加封司空刘道怜为太尉、长沙王;追封故司徒刘道规为临川王,尚书右仆射徐羡之加授镇军将军,右卫将军谢晦为中领军,领军将军檀道济为护军将军等等,又追赠刘穆之为南康郡公。
然后便是对前朝的爵位降等,把始兴公、庐陵公、始安公、长沙公、康乐公降为县公和县侯,这五公分别对应王导、谢安、温峤、陶侃、谢玄,保全他们的祭祀香火,而晋朝所授的爵位尽皆降等。
封赏之后,刘裕颁发了一连串的新政,减轻税赋,鼓励农耕,赦免囚犯,宽赦连坐之人,召还逃亡之民等等一系列仁政。
摆在刘裕面前最大的难题便是雍公杨安玄,刘裕派使臣给襄阳杨安玄下诏,若杨安玄肯归顺朝廷,授其雍王之爵,让杨安玄镇守长安城,为北疆之主。
使者携诏书来到襄阳,杨安玄扯碎诏书,声称与刘裕不共戴天,仍奉司马德文为晋天子,不承认宋朝。
司马茂英得知父皇被逼禅位,被刘裕迁到秣陵(应该在建康城南不远)居住,虽然正朔、车驾、衣服等仍依晋朝规格,但却派兵看守,根本没有自由。
晚间杨安玄回宅,司马茂英哭拜于地,请杨安玄救她的父母。
杨安玄让杨愔扶起司马茂英,安慰道:「刘裕篡位,人神共愤,愚与其不共戴天。儿妇放心,愚定会保全天子性命,已暗中派人前往。」
刘裕比预想中早一年登基为帝,看来历史因自己的出现发生了改变,杨安玄不知道刘裕还能活多久,不过趁着刘裕整理内政之机,自己要先行平定西北之敌,西秦和夏国不能再留了。
杨安玄想到梁州刺史索邈,此次刘裕大封功臣却把他忘记了,看来把这位旧将抛在了脑后。也不怪刘裕,索邈来梁州任刺史已有七年了,被困在汉中城中毫无作为,自己数次相请,索邈都拒绝。
自己打算对西北用兵,索邈是敦煌人,对西北地理十分了解,若肯为自己效命,攻秦灭凉大有裨益。刘裕登基,杨安玄和刘裕之间再无转圜之地,索邈再不识机,杨安玄便不打算再留他性命。
宣训宫,太尉、长沙王刘道怜来见母亲萧文寿。刘裕登基,封继母萧文寿为太后,祠部尚书蔡廓出言反对,认为刘裕生母为太后,继母萧文寿应为太妃。
刘裕义正言辞地道:「养恩大过生恩,朕视萧氏为母,尊为太后理所应当。」
当年刘裕生死身死,父亲刘翘继娶萧文寿为妻,萧文寿对刘裕视如己出,尽心抚育。后来萧文寿又与刘翘生下刘道规和刘道怜,但不久刘翘病逝,家境贫困。
二十几岁的萧文寿拉扯三个孩子,有吃食先让与刘裕,刘裕看在眼中、记在心头,对萧文寿亦十分孝顺,主动种田砍柴,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,兄弟三人虽然同父异母,却感情深厚。
刘裕登基便封了刘道怜做太尉,授爵长沙王,可是刘道怜却认为没有实权,入宫求见太后,想请萧太后在刘裕面前替他美言,让他接任扬州刺史。
萧文寿有些为难,道:「德舆把扬州刺史授给义真,你身为长辈与他相争恐怕不妥。」
刘道怜道:「义真不过是个十三岁的娃儿,他懂得如何治理扬州,孩儿我肯定能替兄长看护好扬州。」
刘道怜性情贪鄙,看上扬州富庶,其实是想趁机捞上一把。
萧文寿意动,点头答应替儿子说项。
刘裕对继母极为孝顺,虽然他已经五十七岁,每日晨起第一件事都是前往宣训宫向萧文寿请安。
萧文寿把刘道怜求任扬州刺史之事告诉刘裕,刘裕面有难色,萧文寿道:「义真不过十几岁的小孩,道怜虽然顽劣,比起义真总要强上几分吧。」
刘裕恭声道:「扬州重镇,不可轻授于人。正因为义真年幼,扬州事务才可尽操于朕手,若是道怜做刺史,朕反而不好插手。」
东堂朝议,刘裕加封长沙王刘道怜,领侍中,持节,任徐兖刺史,命其坐镇京口。
刘道怜见刘裕不肯封自己为扬州刺史,只得悻悻离开建康回返京口。
一朝天子一朝臣,徐羡之、谢晦、傅亮等近臣尽皆封爵提等,喜气洋洋;晋室旧臣封爵尽皆减等,个个怀怨在心。
宋国治下因为缺粮物价飞涨,刘裕下旨各县官府劝课农耕,减少棉田种植,可是在棉布巨大的利润诱惑下,收益甚微,那些旧门阀更是对新朝的旨意阳奉阴违。宋国,因为杨安玄的存在,从一开始起就走向下坡路。
刘裕篡位立宋国的消息传到平城,拓跋嗣松了一口气,看来崔浩说得很对,天呈异象并非针对自己,命人赏赐崔浩布帛、酒水,然后兴冲冲地带着随从往东巡游。